top of page
轉碟介紹
轉碟,又稱「耍花碟或耍盤子」,是一項歷史悠久、技術性極高的傳統表演藝術。轉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國西漢時期(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),當時的轉碟表演主要以手持單一碟子為主,而現代常見的轉碟技藝已經發展可以同時操控至少10套碟子,難度和觀賞性大大提升。 中國轉碟的歷史淵源 轉碟是中國文化中擁有深厚的歷史根基,清代著名文人蔣士銓是他的《京師樂府詞》中就提到「弄盤子」,詳細描述了轉碟表演的技巧與趣味性,亦反映出轉碟是古代娛樂活動中的地位。由古至今,轉碟表演是民間和宮廷中均受到熱烈追捧,其精湛的技術和變化多端的花式為觀眾帶來無窮的視覺享受。 西方國家的轉碟歷史 轉碟技藝是西方國家亦有悠久的歷史記載,最早可以追溯至1300年代。現代所見的轉碟設計(碟底為圓錐凹陷)至少已有115年的歷史。西方早期的轉碟花式多以不同物件作平衡基礎,例如用短手杖加上撲克牌,在旋轉的碟子上放置蠟燭,增加表演的難度和趣味性。在技 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,轉碟表演逐漸加入更多細節改動,以便於提升表演效果和安全性。 香港轉碟的特色 在香港,轉碟表演結合了傳統和現代元素,形成獨特的風格。常見的轉碟花式包括用棍或碟繞過身體、拋擲旋轉中的碟子,以及以高超的平衡技巧操控多套碟子。香港轉碟的亮點是將多個花式動作結合,創造出新穎的表演形式,並以快速連貫的動作帶出更強烈的視覺效果。 轉碟的發展與傳承 作為一項結合技術、創意與表演的藝術,轉碟是全球範圍內仍然是深受大家喜愛的節目之一。無論是傳統節日、舞台表演,或是現代馬戲團中,轉碟始終能以其靈動的技藝吸引無數目光。
bottom of page